時評:現代建筑發展的三大趨勢
- 分類:企業新聞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12-22
- 訪問量:4
【概要描述】20世紀末以來,建筑的現代化、同類型化已經是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向。世界各個國家的建筑,無論是商業的、公共的還是私人性住宅——形式上都有越來越類似的趨向,這就是國際化的特征。這個特征在21世紀繼續發展,成為國際建筑的主要發展方向?! ≡斐山ㄖH化的原因,首先是國際交往增加,對于建筑的需求也越來越接近,比如旅館的等級劃分,商務大樓的基本需求,交通運輸設備和建筑物的國際配套需求,住宅的基本條件標準等,都
時評:現代建筑發展的三大趨勢
【概要描述】20世紀末以來,建筑的現代化、同類型化已經是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向。世界各個國家的建筑,無論是商業的、公共的還是私人性住宅——形式上都有越來越類似的趨向,這就是國際化的特征。這個特征在21世紀繼續發展,成為國際建筑的主要發展方向?! ≡斐山ㄖH化的原因,首先是國際交往增加,對于建筑的需求也越來越接近,比如旅館的等級劃分,商務大樓的基本需求,交通運輸設備和建筑物的國際配套需求,住宅的基本條件標準等,都
- 分類:企業新聞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0-12-22
- 訪問量:4
20世紀末以來,建筑的現代化、同類型化已經是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向。世界各個國家的建筑,無論是商業的、公共的還是私人性住宅——形式上都有越來越類似的趨向,這就是國際化的特征。這個特征在21世紀繼續發展,成為國際建筑的主要發展方向。
造成建筑國際化的原因,首先是國際交往增加,對于建筑的需求也越來越接近,比如旅館的等級劃分,商務大樓的基本需求,交通運輸設備和建筑物的國際配套需求,住宅的基本條件標準等,都越來越相似,建筑為了滿足這種越來越接近的國際需求,也就自然趨同。因此,建筑出現國際化的主要原因,首先是需求趨同造成的,而不是風格領導的結果。此外,建筑技術、建筑結構國際標準化和普及化,也是造成建筑國際化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。
參數化設計
隨著電腦技術的日新月異,它在建筑設計上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,并已經成為當代建筑的一個突出特點。
參數化設計,主要是因為數碼技術在設計應用上的普及而產生的一個術語,主要是指用數碼、電腦技術來輔助設計,這個技術的使用大概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,最早的甚至可以推至20世紀80年代晚期,現在已經成為探索新形式的前衛設計的主要技術方法。通過參數化,在電腦的幾何體系中形成立體形象,應用不同的數碼技術軟件和參數建模工具達到設計的目的。這種技術比較多地使用于形態不規則的建筑設計,其中又以解構主義類型的建筑設計用得多,比如美國建筑師弗蘭克·蓋里、英國建筑師扎哈·哈迪德、荷蘭建筑師雷姆·庫哈斯的建筑設計就廣泛地使用參數化設計,他們的概念設計大部分是用特殊的紙張、黏土、泡沫塑料塊剪切、拼合、彎曲、成型,具有高度的隨意性、變化多端的形態特點,這些模型做出概念之后,用三維追蹤定位設備把隨意、不規則的紙模型、泡沫塑料模型、粘土模型或者綜合材料的模型掃描定位,轉換為數碼參數,再經過電腦處理,進入建筑具體設計的程序。因為解構主義的作品有大量的彎曲面,一個彎曲面上有兩個甚至三個不同的弧線走向,如果沒有參數化技術,用手工是無法做出來的。這類技術目前還僅僅停留在比較具有競爭性質的大型公共建筑中,其中2010年落成的廣州大劇院是英國設計師扎哈·哈迪德完成的第一個歌劇院建筑,就是用這種技術達到目的的。建筑設計在目前的技術和施工條件下,規則的形態在造價上依然遠遠低于不規則形的,因此,應用這種技術來做設計的建筑,往往造價較高,適用范圍有限。
現代地方風格
地方、民族的建筑和現代建筑之間的結合探索,在過去的20來年有了很大的發展。既具有現代建筑的結構、功能,同時在建筑的立面、空間布置、裝飾細節上采用了某些建筑所在國家、地區的民族、民俗傳統的特點,形成具有民俗性的現代建筑,這種探索由來已久,到21世紀也依然是一個很引人注目的設計趨勢。
建筑家對這個探索有不同的稱謂,比如在中國有稱為“現代中式建筑”,或者“中式現代建筑”等,這個詞在西方建筑界的稱謂也比較多,有“地方主義”、“本土主義”等。這類建筑指現代建筑上吸收本地的、民族的、民俗的風格,使現代建筑中體現出地方的特定的風格。地方主義不等同于地方傳統建筑的仿古、復舊,地方主義依然是現代建筑的組成部分,在功能和構造上都遵循現代的標準和需求,僅僅在形式上部分吸收傳統的動機而已。
這種建筑上的主張,早在戰后的日本現代建筑中已經得到體現,丹下健三的廣島原子彈受害者紀念公園、香川會所的設計,都已經部分地吸收了日本當地的民族建筑動機,比較早地體現出地方主義的發展趨向。歐洲和美國因為采取完全擺脫歐洲古典主義傳統建筑的方式,因此現代主義走的是比較絕對化的創新道路,很少有歐美現代主義建筑家企圖恢復地方特色。直到后現代主義時期,才出現全面恢復傳統、地方特色的各種流派。后現代主義在使用古典風格上,具有強烈的理論依據,也具有很深的意識形態,是對于現代主義思想和文化的抵制立場。這里提到的地方主義,則往往沒有如此深刻的理念立場,比較強調在形式上體現地方特色,僅此而已,具有很強的實用主義性質。在亞洲國家的當代建筑中也時有所見。
可持續性建筑
“可持續性建筑”興起于20世紀下半葉,早期僅僅叫做“環境派”,這是提倡建筑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的一個建筑派別,因為與當代的環境意識密切結合,因此頗受注意,但是在建筑設計上,卻還沒有摸索出一條既能夠保護生態環境,又能夠發展具有商業潛力的建筑模式來,因此,具有很大的試驗性特征。這個流派主要在歐美國家中流行,在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形成氣候。比較典型和突出的環境派建筑設計集團是美國的“賽特設計事務所”(SITE),這個設計集團的環境設計方法是設計半地穴式的建筑,并且在建筑頂部進行廣泛綠化,以植被覆蓋建筑,因此建筑成為植物的基礎和底層,這樣,既達到建筑的目的,也依然能夠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,還可以逐步減少建筑的覆蓋比率。
新技術的不斷發展,使得當代建筑越來越從生態、環保、綠色、可持續性角度考慮。最近以來,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重新審視傳統的自然材料,在設計中把現代材料、技術和傳統材料結合起來使用,這是自現代建筑開始以來,磚、木、土這些傳統建材重新得到建筑界的重視。
生態建筑首先要考慮建筑對環境的影響要盡量低。建筑肯定要占用土地,消耗能源和水資源,改變建筑周邊的空氣和環境面貌。因此,對環境影響低,要把土地、能耗、水資源影響、周邊環境面貌、空氣質量五個主要方面作為設計的考慮要點,生態建筑認為只有達到這五個要求的建筑,才可以稱為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建筑。環保建筑構成了新的“可持續社區”,這是各個國家、地區都在努力探索、設計和建造的新型社區,只有這樣,未來的城市才能夠真正做到宜人居住,并且能夠持續發展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案例推薦